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合浦水儿港
古“海丝路”始发港的骆越文化基因“密码”
谢寿球
地名是古骆越人及其后裔民族隐固的记忆,也是历史风云磨灭不了的骆越文化基因。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专家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13a19)《古骆越方国考》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确定了骆越方国的中心和都城在骆越祖山大明山地区,弄清骆越方国开发岭南和南海,创建东、西两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功绩。古贵港作为古骆越人的水都,有着深刻的骆越古都记忆,而古代由古骆越人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也有着深刻的骆越水都文化基因。
一、骆越水都古贵港的骆越根祖文化基因
(一)骆越祖山的记忆
骆越祖山大明山是骆越古都文化的重要标志。大明山壮语名叫“岜是”,是古骆越语遗存的地名。“岜”在古骆越语中是“山”的意思,“是”也记音写作“虽”、“徐”、“水”、“仕”……是“祖”的意思。“岜是”的意思就是“祖山”。骆越祖山大明山还有一个重要的支脉叫西大明山,壮语叫做“岜乜虽”,“ 乜”也记音写作“美”、“眉”、“湄”、“围”、“尾” ……是“母”或“妈”的意思,““岜乜虽”的意思就是“母祖山”或“妈祖山”。大明山的主峰叫龙头山,壮语叫“昆仑”,也是古骆越语遗存的地名,意为“天之根”或“天柱”。大明山还有另一个名称叫“岜布”,也是古骆越语遗存的地名。“布”也写作“浦”、“莆”、“步”、“埔”、“部”、“博” ……是“祖母”或“祖婆”的意思。(图1)
(图1)骆越祖山大明山(岜虽)和主峰龙头山(昆仑)
骆越后裔民族都有一个摆脱不了的祖山情结:
迁移到云南文山的壮族同胞,老人逝世后法师都要举行一个魂归祖山“岜虽”的仪式。
水族的自称叫“艾虽”,意思就是“我是祖山来的人”。 他们把自己的文字叫“泐虽”,意为“祖山的字”。水族的古歌记载,水族的祖先最初生活在邕江流域的”岜虽山”,后来被迫离开邕江流域,渡过红水河,经河池、南丹一带,沿龙江溯流而上,迁徙到黔桂边境定居。
古骆越人向东迁移的路线留下许多关于“昆仑”的记忆。著名的壮族民间传说“妈勒访天边”的另一个名称就叫做“妈勒找昆仑”。从大明山地区和南宁盆地往宾阳盆地的古道有一个著名的关口,名叫“昆仑关”。珠江水道上的重镇广东佛山南面的山也叫“昆仑山”。福建莆田和安徽的潜山也都有“昆仑山”的文化遗存。这些“昆仑”的地名附近都有古骆越人的历史文化遗址,古骆越人迁移路线的证据斑斑可考。
作为骆越水都的古贵港骆越祖山的印记非常明显。古贵港名叫“布山”,市区北面的山叫“龙头山”,这些名称都带有深刻的骆越根祖文化基因。
(二)骆越祖神的记忆
骆越祖神也是骆越古都文化的重要标志。骆越祖庙罗波庙就在珠江流域重要的源头之一的罗波潭边。传说大明山上有骆越祖神祖母王的坟山。骆越祖神祖母王壮语名叫“佬浦”,也写作“罗波”,是古骆越语遗存的名字。“佬”是“大”的意思,也是古骆越语对早期“王”的称呼之一。“浦”是“祖母”或“祖婆”的意思。“佬浦”就是“祖母王”或“祖婆王”,是骆越古国的始祖女王。骆越“祖母王”也叫“乜虽”、“州眉”。“州”也写作“洲”、“周”、“召”……意为“王”。“乜虽”意为“祖妈”或“妈祖”,“州眉”就是“母王”或“王母”。传说骆越“祖母王”豢养了一条断了尾巴的小蛇,后来小蛇变成了珠江守护神“掘尾龙”,因此骆越后裔也把“祖母王”叫做“龙母”。祖神崇拜是古骆越人最重要的宗教信仰,是骆越古国的国教。古骆越人不管迁到哪里,都要为祖神立庙,虔诚地供奉。因此祖神记忆就成为骆越人及其后裔最重要的记忆,也是最重要的文化基因标志。(图2)(图3)
(图2)骆越祖庙旁的罗波潭和古码头
(图3)骆越祖神罗波(龙母)神像
侗族古歌记载,他们祖先住在近海的地方,后来因战乱迁到湘、黔、桂三省交界的南岭山地。他们的祖神叫“萨虽”,也记作“萨岁”。“萨”在侗语中的意思是“祖母”,“萨虽”就是“祖婆婆”。水族的祖神叫“霞”即“祖母”,麽佬族的祖神叫“婆王”,这些骆越后裔民族都有骆越祖神“祖母王”的深刻记忆。
古贵港是骆越水都,骆越祖神的文化基因遗存就更丰富、更深厚。贵港的地名和水域多以骆越祖神的名字命名,如古港名叫“布山”,港口的河湾叫“罗泊湾”,“罗泊”也就是骆越祖神“佬浦”。起源于大明山地区,流经宾阳,在市区流入郁江的河流叫“宝江”,也写作“浮江”,古称“临浦江”。“宝”、“浮”、“浦”都是骆越祖神名称不同汉字的记音。至于以骆越祖神为主神的龙母庙那就更多了。如“宝江”和郁江交汇处的龙母庙,罗泊湾的龙母庙,石卡镇郁江边的龙母庙等都是著名的龙母庙。
(三)骆越王城的记忆
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徐松石在他所著的《泰族壮族粤族考》一书中曾记载民间关于骆越古都的传说:“骆越国(一说都今广西贵县,一说都今越南东京河内)。”[1]他在书中透露了古贵港有可能是骆越古都的珍贵信息,可惜的是没有深入进行考证。古贵港是骆越古都的历史因此成为悬案。
2015年9月结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古骆越方国考》的最终成果《古骆越方国研究》一书认证了骆越方国最早的中心和都城在骆越祖山大明山地区,并记录了马山县有一首广为流传的壮语童谣,叫做《萤虫捡鸡粪》,其中
也透露了古贵港为另外一个骆越王都的历史信息,全诗以现代壮文记音如下:
ronghrib gip haexgeiq,
maemq deih daeuj lenggou,meiz mou hawj mwngz gaj,
meiz max hawj mwngz gwih。
gwih bae daengz bincou,
youz bae daengz dig rangz ,
cix raen ranz vuengzdaeq,
vuengzdaeq cab saingaenz 。
这首童谣的汉译文是:
萤虫捡鸡粪,
背袋到我家,
有猪给你杀,
有马给你骑。
骑马到宾州,
游去到王都。
就见皇帝家,
皇帝扎银带。
从童谣中的词汇分析,这首童谣在上古时代就开始流传了。童谣中“dig rangz”这个词语中的“dig ”意为“地方”,“dig rangz”这一词语一直来大家都把它翻译为“竹笋地”,其实这个词中的“rangz” (读音近似于“郎”)但并不是“竹笋”,而是早期古骆越人对“王”的称呼,如武鸣县著名的师公经古骆越王祭祀歌《唱公郞》中的“郞”就是“王”的意思,“公郞”就是“大王”。著名的《布洛陀经诗》中《唱郎汉》一章中的“郎”字也是“王”的意思,“郎汉”就是“天鹅大王”。在这首童谣中 “dig rangz”的意思不是“竹笋”,而是“王的地方”,也就是“王都”。至于 “vuengzdaeq”(皇帝)一词即是后人对“公郎”(大王)的意译,是借汉的词语。
童谣中隐藏着骆越后裔关于骆越王城的古老记忆:从大明山西边向东骑马到古宾州(今宾阳县)后,再往东走就到了古贵港(布山),古贵港是王都,王都中有皇帝的宫殿,皇帝在宫殿上坐,腰上扎着银带。
这一记忆与著名民族学家徐松石所记载的民间传说:“骆越都广西贵县”相吻合。看来骆越古都最早在大明山下,后来迁移到了“桂林城”即现在的贵港市区。《山海经》记载“桂林八树,在贲禺东”。[2]“八树”是骆越祖山“岜是”,“桂林”是古贵港,“贲禺”是古广州。最早的《山海经》是图经,文字是图的解说词。后人注《山海经》因对图的理解不同,方位常常解说错误。《山海经》还记载了许多古骆越语的记音字,“东”这一方位词在书中很多地方意为“森林”,“西”为“城”,“南”为“水”,“北”为“口”。 “桂林八树,在贲禺东”这句话的正确意思是说在远古时的岭南有三大城,即桂林城、八树城、贲禺城,桂林城是中心城,它向西通八树城,向东通贲禺城。从《山海经》的记载可知古贵港在古骆越方国时代已处于交通的中心地位,是骆越的水都。(图4)
(图4)贵港古城墙遗址
二、贵港古水道的骆越文化基因
古贵港是骆越水事文化的中心,它的水道交通上联骆越古都“八树”城、右江重镇祥周和左江重镇临尘,下联贲禺、合浦、徐闻等重要的出海港。这些以贵港为中心的水道都有深厚的骆越水都文化基因。
(一)骆越水古水道
骆越水古水道即越江(粤江)古水道,这是以古贵港为中心的黄金水道,也是中国最早的水事文化要道。它起于骆越古都的可滤江,经右江、邕江、郁江、西江、珠江而入海,因源于骆越古都而得名骆越水,古籍简称越江,因“越”通“粤”,因此也叫“粤江”。 “粤江”是骆越祖神龙母文化最深厚的黄金水道,龙母庙沿着这条水道密集分布,骆越祖庙罗波庙、南宁邕宁蒲庙、古贵港的罗泊湾龙母庙、藤县龙母庙、梧州龙母庙、广东德庆县悦城龙母庙、佛山龙母庙、广州黄埔港波罗庙(也叫南海神庙)都在这条骆越古水道上。值得注意的是位于这条水道起点的骆越祖庙罗波庙,位于这条水道黄金分割点上的贵港罗泊湾龙母庙,位于这条水道末端出海口的广州黄埔港波罗庙,这三座庙都有“罗波”的名称印记,供奉的神灵都是骆越祖神“罗波”。这三大庙无论历经多少历史风浪的冲刷,它们的骆越祖神“罗波”的记忆却深刻于骆越后裔的心中难以磨灭。在民间的记忆中,古贵港罗泊湾的龙母庙是这条水道上最大的龙母庙,仅龙母神像就高达12米,庙前的罗泊湾码头每天都有上百条船排队等待上香。显然古贵港是这条黄金水道的中心。(图5)
(图5)古骆越水道著名的左、右江和邕江交汇口
(二)临浦江古水道
临浦江也叫“宝江”或“浮江”,是古贵港联接古宾州(今宾阳县)的水道。“浦”、“宝”、“浮”实际上都是骆越祖母王名字的同音异写。古宾州所在的大明山地区在宋代前是我国重要药材肉桂的原产地和主产地,这在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有明确的记载:“桂,南方奇木,上药也。桂林以桂名,地实不产,而出于宾、宜州。”[3]因为肉桂在中医中是“百药之长”,桂枝汤为“百方之祖”,全国对肉桂的需求量很大,因此临浦江古水道就成为肉桂的主要输出水道。临浦江也就叫作“桂江”或“大茶江”(肉桂俗称大茶)。这也是古贵港得名“桂林”的由来,“林”在骆越语中的意思是“江水”,“桂林”也就是“桂江”。(图6)
(图6)古宝江(桂江)河道景观
(三)南北流江古水道
南北流江古水道是古贵港通往骆越出海口合浦港的重要水道。这条水道也有着深厚的骆越水都古贵港的骆越水事文化基因。北流江古称“圭江”,南流江古称“浦江”,它们的名字实际上就是古贵港临浦江(桂江)的“克隆”版。玉林市古称“鬰林”, 玉林这个城市因位于南北流江古水道的中心而兴起,“鬰林”实际上就是古贵港“鬰林”的“抄袭”版。(图7)
(图7)玉林福绵南流江古水道
(四)瓦塘江古水道
瓦塘江古水道是从贵港经瓦塘、湛江、桥圩、玉林市山心到南流江古港福棉港的古水道,是古贵港最早的出海通道。瓦塘江古称龙母江,它的上游玉林山心江还遗存着龙母江的名字,证明这条古水道也是贵港临浦江的“翻版”。这条古水道上的兴业县城附近的铁城山历史上曾是“鬰林州”的州城,古“鬰林”从古贵港迁往今玉林的痕迹明显清晰。这条古水道至今还有“浦塘”(意为龙母驿站)、“龙母桥”、“博泉庙”(即龙母泉庙)等骆越祖神的文化遗存,证明当年水道交通的兴盛,后来因河道淤塞,古贵港才改道从南北流江古水道出海,这条古水道才慢慢衰落。(图8)
(图8)贵港瓦塘江(龙母江)水道和古码头
三、古“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骆越水都文化基因
我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主要有合浦、广州黄埔、广东徐闻等,这几个始发港和骆越古水都贵港构成一个发达的古丝路网,从贵港和合浦、黄埔、徐闻出土的先秦骆越古标志文物分析,这一骆越古丝路的中心就是古贵港。合浦、黄埔、徐闻都有深刻的古贵港骆越水都文化印记。
(一)合浦始发港的骆越水都文化印记
合浦位于南流江和南海的汇合口,南流江古称“浦江”,“合浦”就是浦江的出海口。古贵港位于临浦江与郁江的汇合口,实际上也是“合浦”,显然合浦的
得名与古贵港有很大的关联。合浦的出海口地名叫“水儿”,这里曾发现战国时代造船厂的遗址,证明它远在战国时就是古骆越重要的出海港。“水儿”的地名隐含着古骆越“密码”,只有古壮语即骆越语才可解得通。“水”在骆越语中是“祖”的意思,“儿”是“大水面”即海的意思。“水儿”就是“祖宗之海”或“古老的海”。 “水儿”出深海有一个海港叫“南澫”,“南”在骆越语中意为“水”,“澫”的意思是“泉”, “南澫”就是“有泉水的港”。南流江的出海口也叫“北海”,“北海”不是北面的海,“北”在骆越语的意思是“口”,“北海”就是“海口”,和海南省省会“海口”同义。“北部湾”的意思也不是“北部的海湾”,真正的意思为“浦江口的海湾”。(图9)(图10)
(图9)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合浦水儿港
(图10)合浦始发港水儿村
北海市附近海域有一个著名的火山岛叫“围洲”岛,这是一个骆越文化内涵很深的古稻作文化圣地。据壮族《布洛陀经书》记载,远古时曾发生过一次海浸,海水倒灌,古骆越水沿岸平原的稻田都被淹没了,稻谷淹死了,稻种也没有了。只有“州眉”坳等四个地方还保存着稻种。[4]在经书中“州眉”位于海中,要过海才能到达。“州”在古壮语即骆越语中的意思是“王”,“眉”的意思是“母亲”,“ 州眉”就是“王母”或“母亲王”,是骆越祖神的另一个称呼。“围洲”的“围”也是“母亲”的意思,“围洲”也就是“州眉”,是骆越祖神岛。现在围洲岛、北海南澫村、合浦的水儿村都有“三婆”神庙,供奉“妈祖”、“龙母”、“花婆”(或稻神),实际上这“三婆”历史上都是一个神,即骆越祖神。(图11)
(图11)合浦始发港妈祖庙的三婆神像
(二)徐闻始发港的骆越水都文化印记
海上丝路始发港徐闻在骆越古国时属合浦管辖,是中国大陆最南端的一角。一些志书把徐闻的得名是因为“海涛徐徐而听闻”,这是牵强附会的解释。徐闻是古骆越地,它的名称也只有用古骆越语才能作出正确的解释。其实“徐闻”的“徐”字在古骆越语中是“祖”的意思,“闻”是“泉”的意思,“徐闻”的意思是“祖宗之泉”。徐闻县城古时就有一个很著名的泉水,叫“龙泉”,也就是“祖泉”。古徐闻县址所在的村叫“仕尾”,“仕”和“徐”音义相同,都是“祖”的意思,“尾”就是“母亲”,即“妈妈”。“仕尾”就是“母祖”或“妈祖”。徐闻县城西南面有一个海港,叫做“水尾”。“水尾”的“水”字也和“徐”、“仕”的音义相同,都是“母祖”或“妈祖”的意思。(图12)
(图12)现代徐闻港 钟文摄
“妈祖”的名字可以追溯到骆越祖山的支脉广西隆安县的西大明山。西大明山的古壮语名叫“岜乜是”,“岜”的意思是“山”,“乜”的意思是“妈”, “是”的意思是“祖”。“岜乜是”的意思是“妈祖山”。 “妈祖”就是骆越祖神。徐闻的仕尾村和水尾村都建有妈祖庙,都有丰富的骆越古文物遗存。徐闻始发港是合浦港“克隆”版的痕迹很明显。
(三)广州黄埔始发港的骆越水都文化印记
广州黄埔港的骆越水事文化是古贵港沿古粤江向东发展影响而形成的,它的骆越水都文化印记也很深。
1、风水格局相同。贵港位于古临浦江与古越江的交汇处,面对一个大河湾叫罗泊湾,后山叫龙头山。黄埔港位于古东江与古越江的交汇处,面前也有一个大河湾,叫黄埔湾。“黄埔”和“罗泊”的意义相同,都是“罗波”(祖母王)的意思。黄埔波罗庙的后山也叫龙头山。这一风水格局如此相同乃尔,显然黄浦港的选址方法师从古贵港,并且完全仿造。(图13)
(图13)黄浦港波罗庙内的龙头山风水介绍牌
2、供奉的神灵相同。贵港罗泊湾建有骆越祖神庙龙母庙,黄埔港的神庙虽然叫南海神庙,但它的真实名字叫“波罗庙”,即骆越祖神庙。广州人对波罗庙的历史文化内涵虽然部分失忆,把“罗波”讹为“木波萝”的“波萝”,或“马可波罗”的“波罗”,但还是保留着大部分的记忆。波罗庙正殿供的是南海水神洪圣公,“洪”在骆越语中是“大王”的意思,后殿供的是一位叫“昭灵夫人”的女水神。“昭”在骆越语中的意思是比“洪”更大的王,“昭灵夫人”这一水神实际上就是骆越祖神“罗波”。显然,南海神庙(波罗庙)有深刻的骆越文化基因。(图14)
(图14)黄埔港波罗庙(南海神庙)后殿供奉的昭灵夫人(波罗神)还保留着骆越祖神罗波神的记忆
3、都有古骆越的地名遗存。贵港有“布山”、“香炉”、“罗泊”等骆越古地名遗存。黄埔波罗庙所在地也有对应的古骆越地名,如附近的古城叫“贲禺”,黄埔波罗庙所在的村叫古斗村,波罗庙所在镇古代叫扶胥镇。“贲”骆越语的意思是“翻腾”,“禺”的意思是“海”,“贲禺”就是“海水翻腾的城”。“古”骆越语的意思是“地方”,“斗”骆越语的意思是“门口”,“古斗”就是江门的地方”。“扶”是骆越祖神“浦”的音转,“胥”意为城。 “扶胥”就是“祖母的城”。“扶胥”镇在清代还有一个名字叫步鹿巡检司,“步”也是骆越祖神“浦”,“鹿”就是“骆”,也深藏着“骆越祖母神”的历史文化记忆。(图15)
(图15)黄埔港波罗庙前的始发港古码头遗址
另外从黄埔波罗庙遗存的波罗鸡吉祥物、铜鼓、歌圩习俗、印纹陶文物分析,黄埔始发港和古骆越文化有很大的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不但南海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有古贵港骆越水都文化的深刻印记,而且我国许多水事文化发达的码头城市其选址建设也都深受古贵港骆越水都风水文化的影响,都可以寻觅到古贵港骆越水都文化的痕迹。如许多以“埔”、“ 埗”、“埠”命名的港口码头城市,实际上都是古贵港“布山”简称 “布”的“代码”。 “埠”甚至成为我国城市的别称。如广西柳州市柳城叫大埔,贺州市区叫八步,南宁古城原址叫石埠等。即使是我国著名的“海上丝路”始发港之一的福建泉州只要细加考究,也可以找到骆越水都文化的基因。如泉州的一个重要码头城市叫“莆田”,它近旁的岛屿叫“湄洲”,岛上有著名的妈祖祖庙。再扩大分析,就发现“莆田”附近有一条山脉,也叫“昆仑”,附近有一条江,也叫“洛水”,再从考古发现和民风民俗分析,谁不怀疑这里可能有深层次的古骆越根祖文化基因。
四、结论
(一)大明山骆越祖居地是古骆越“海上丝绸之路”的原点。古骆越人是我国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者,我国 “海上丝绸之路”有骆越根祖文化的遗传基因,隐藏着“虽”(祖)、“浦”(婆)、“眉”(母)、“州”(王)等根祖文化遗传“密码”。古骆越人从稻作文明走向海洋文明所谱写的“山海经”是我国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最灿烂的篇章。
(二)古贵港是古骆越水事文化的中心,是骆越古方国的水都。古骆越人开辟的出海通道都以古贵港为中心分布,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在南海的始发港都是骆越水都的“克隆”版,都有骆越水都的深刻印记。古贵港以两水交汇的“龙母点兵地”建“布山“码头和城市的风水文化理念对我国城市建设影响深刻,许多码头和城市以“埗”、“埔”、“埠”为名也留下了“布山”文化的印记。
(三)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龙母”文化和“妈祖”文化都起源于古骆越人的祖神崇拜文化。龙母古称“佬浦”(罗波)或“博泉夫人”,“妈祖”古称“眉虽”或“湄洲”、“媚娘”,都有深刻的骆越根祖文化基因。
(作者单位、职务: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
注释:
[1] 《徐松石民族学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346页.
[2] (汉)刘向,(汉)刘歆编定, 山海经 插图本, 凤凰出版社,2012.10,第264页.
[3]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辑佚校注,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第151页.
[4] 张声震,布洛陀经书译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第一版,第277页.